你们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小猫出生2周就能睁眼,小马生下来就能站,而人类宝宝要1岁多才会走路?科学家说,这不是因为人类发育慢,而是因为人类都是“早产儿”。那么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
1960年,人类学家阿利斯特・哈迪首次提出,人类胎儿在大脑发育到25%时就出生了,而其他哺乳动物至少完成50%才出生。
有生物学家还计算过,如果人类宝宝出生时,要达到黑猩猩幼崽的成熟度,孕期至少要21个月,而不是现在的10个月,这就是“早产理论”的由来。
那么,人类为什么要“提前生”呢?其实,这和人类祖先的进化有关。
展开剩余71%300万年前,南方古猿开始直立行走,直接解放了双手,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。不过,这也是有代价的。因为四足行走的动物,骨盆像一个大盆子,胎儿能顺利通过。但是人类直立后,骨盆得像一个“漏斗”才能支撑上半身的重量,出口宽度比黑猩猩窄了30%。
而且,200万年来,人类脑容量从南方古猿的450毫升,涨到现在的1450毫升,足足大了3倍。胎儿的脑袋越来越大,骨盆出口却越来越窄,这就成了“进化悖论”。
科学家研究发现,30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,女性骨盆已经窄到极限,很多女性和胎儿都死于难产。直到智人出现,进化出了“折中方案”,那就是让胎儿提前出生。等脑袋没大到卡住骨盆时就生下来,剩下的发育放到体外完成。
现代的妇产科数据,其实也能证明这一点。新生儿头围超过10厘米,顺产就很困难。而如果等到大脑发育成熟再出生,头围就会达到15厘米,根本无法通过产道。
那么,人类“提前出生”有什么隐患呢?
实际上,提前出生带来的麻烦,直到现在还困扰着人类。比如,新生儿的“呼吸危机”。胎儿在肚子里靠胎盘供氧,出生后必须立刻切换到肺部呼吸。但是提前出生的宝宝,肺泡还没发育成熟,容易患上“呼吸窘迫综合征”。
而且,人类宝宝出生时,体温调节中枢没有发育好,要是环境温度低于25℃就会失温。而医院的保温箱,其实就是模拟子宫环境,帮“早产儿”完成本该在肚子里的发育。
再说了,人类大脑在出生后前两年会翻倍生长,这时候很容易受环境影响。如果缺乏足够的刺激和关爱,神经元连接会比正常情况少20%,这也是为什么“早期教育”对人类特别重要,而对小猫小狗却影响不大。
现在医学这么发达,能不能让人类宝宝在肚子里多待几个月?答案是很难。
2018年,美国有一个孕妇怀了25个月,创下了世界纪录。但是,胎儿出生后因为肺部发育过度,反而出现了呼吸问题。医生解释说:人类的子宫环境只适合10个月的发育,超过这个时间,胎盘功能会下降,羊水也会变得浑浊。
在我看来,“早产”是人类进化必须承受的代价。我们用出生后的脆弱,换来了更大的大脑和更强的学习能力。就像生物科学家说的:这就是人类进化的一种代价!
发布于:江苏省汇融优配-配资平台网址-十倍杠杆股票-我要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