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哈佛经济学家贾森·弗曼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引发了华尔街的震动:2025年上半年,如果剔除数据中心和信息处理技术投资,美国GDP增长率仅为0.1%。换句话说,在这场看似繁荣的经济增长背后,人工智能相关投资贡献了92%的增量。这个令人不安的数字,正成为市场两极分化观点的焦点——究竟>AI是一场即将破裂的终极泡沫,还是人类智能革命的序幕?
从数字来看,这场投资狂潮的规模确实史无前例。摩根大通的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>AI相关资本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1.1%,首次超过美国消费者支出成为经济扩张的主要引擎。斯坦福大学2025年>AI指数报告指出,美国私人>AI投资在2024年增长至1091亿美元——几乎是中国93亿美元的12倍,英国45亿美元的24倍。高盛估计,到2030年全球>AI基础设施支出可能达到3万亿至4万亿美元,而麦肯锡的研究则更为激进,预测到2030年数据中心需要6.7万亿美元才能跟上算力需求。
这些数字背后是科技巨头前所未有的资本承诺。Meta在2025财年的资本支出预计在700亿至720亿美元之间,较早前估计上调;微软已向Open>AI累计投入130亿美元,而后者在2024年第四季度可能亏损115亿美元,其中约31亿美元直接计入微软账目。英伟达的市值已达5万亿美元——相当于94个福特汽车。在印第安纳州新卡莱尔这样的小镇,卫星图像显示,不到一年时间,绿色农田已被30个数据中心园区取代,其满负荷运转时的耗电量将超过两个亚特兰大市。
盈利困境与生产力悖论
然而,这场投资盛宴的回报却异常模糊。Open>AI在2025年上半年录得43亿美元收入的同时,运营亏损达78亿美元,现金消耗25亿美元。尽管该公司预测2025年收入达300亿美元,2027年达600亿,2030年达2000亿,但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显示,95%采用生成式>AI的企业根本未能从中盈利。麦肯锡的调查也发现,近80%使用>AI的公司认为该技术对其净利润没有产生重大影响。
这种盈利困境与生产力提升之间形成了奇特的悖论。波士顿咨询集团2024年10月的报告指出,74%的企业在实现和扩大>AI价值方面遇到困难,尽管金融科技、软件和银行业出现了少数">AI领导者"。但另一方面,Anthropic的经济指数显示,美国已有40%的员工报告在工作中使用>AI——这是史无前例的技术采用速度。IBM报告其通过>AI在两年内实现了45亿美元的生产力收益,并在2024年推动了127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。
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>AI应用的不均衡性。麦肯锡的调查显示,企业平均只在三个业务职能中使用>AI,远低于其总职能数。加拿大商业数据实验室2024年的研究发现,1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采用生成式>AI的可能性,几乎是小企业的两倍。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2024年的工作论文更为直白:截至2024年2月,只有5.4%的企业正式采用了生成式>AI。换句话说,生产力提升仍然集中在少数先行者手中,而大部分投资尚未转化为可测量的经济收益。
技术周期还是金融工程?
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当前的投资模式。乐观派认为,这是类似2004年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爆发的技术周期早期阶段。当时Facebook、YouTube等平台同样长期亏损,但最终重塑了整个经济生态。他们指出,从2016年AlphaGo到2022年ChatGPT突破,人类智能提升才刚刚开始。更重要的是,>AI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正在加速——美国国防部在2024财年仅>AI项目就申请了18亿美元资金,拥有超过800个活跃>AI项目。联合国大会2024年12月2日通过的自主致命武器系统决议,恰恰反映了各国对>AI军事化的紧迫感。从这个视角看,>AI投资不是泡沫,而是国家战略竞争的必然产物。
但怀疑派指出了一个关键差异:早期互联网公司烧钱是为了获取用户和市场份额,其基础设施(服务器、带宽)的价值相对稳定。而>AI数据中心的核心资产——GPU芯片——的生命周期却异常短暂。普林斯顿大学信息技术政策中心2025年10月的分析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:数据中心GPU的有效使用寿命只有1至3年。Tom's Hardware引用谷歌高级架构师的说法证实,在60-70%利用率下,GPU仅能运行1-2年;即使在较低负荷下,也很难超过3年。这意味着,那些价值数千亿美元的数据中心,其核心价值在不到投资回收期的时间内就会过时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快速贬值的资产正在被打包成复杂的金融产品。科技巨头为了避免资产负债表上的债务,与私募股权公司(如Blue Owl Capital)合作:PE建造数据中心,科技公司租赁并支付长期租金,PE再将这些租约收益权证券化出售给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。这种结构与2008年次贷危机前的抵押贷款证券化惊人相似——只不过标的物从房屋变成了快速贬值的数据中心。
走向何方?
当前局面的根本问题在于,>AI投资正在创造一个自我强化的闭环:英伟达向Open>AI投资1000亿美元,Open>AI向甲骨文支付3000亿美元建设算力,甲骨文又向英伟达购买芯片——资金只是在巨头之间循环,制造繁荣假象。这种循环能否持续,取决于两个关键问题的答案:第一,>AI技术是否能突破当前的"规模收益递减"瓶颈,实现真正的质变;第二,企业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能否跟上投资规模的增长。
目前的证据是混合的。一方面,经合组织2024年4月的报告指出,>AI确实可能重振停滞的生产力增长并带来总体福利收益,早期创新证据积极。另一方面,麦肯锡和波士顿咨询的数据都显示,大多数企业仍在艰难地将>AI试点转化为规模化价值。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问题所在——当一项技术的商业模式在吸引了数万亿美元投资后仍不清晰时,市场正在对一个假设而非现实下注。
泡沫论者和周期论者之间的真正分歧,或许不在于>AI技术本身,而在于时间尺度。>AI可能确实代表着人类智能的革命性突破,但这场革命所需的时间,可能远超金融市场和当前商业模式的承受能力。当数据中心在实现回报前就已技术过时,当企业尚未找到可持续盈利模式时投资已高达GDP的1.3%,当生产力提升仍局限于5%的企业时财务杠杆已经堆积——这场革命的代价,可能需要由整个经济体系来承担。无论最终结果如何,当前的投资结构已经将>AI的成败与金融稳定紧密捆绑,这本身就是一场豪赌。
汇融优配-配资平台网址-十倍杠杆股票-我要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